Image
最近几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效

最近几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效

1. 政策积极指引,绿色建筑市场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期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绿色生活创建要求,住建部等7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并提出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等八项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从计划来看,2021~2022年年均提升10%,高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6%目标。

2019年,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2019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2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2亿平方米。2020年,中国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累计超过了25.69亿平方米,2020年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7%,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也由2015年的0.73亿平方米增加到了6.3亿平方米。

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及落实绿色建筑推广政策,从多部门联合行动方案、条例等多维度政策共同发力。自2020年《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已积极响应并且进行明确规划,山西、重庆、黑龙江、辽宁、海南、湖北、云南等多地区明确绿色建筑2022年70%的发展目标,河北秦皇岛、河北定州、哈尔滨等城市目标提至90%~100%,此外,湖南、广东等地起草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将绿色建筑发展提升至法的效力层面,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凸显(见表2)。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福建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77.78%,河北城镇绿色建筑竣工占新建建筑面积的93.44%,多个区域实际执行情况大超预期。

部分地区绿色建筑相关政策.jpg

2. 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推进体系进入重要转轨期

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标准不断完善的绿色建筑推进体系。在总结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8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这次修改的指标体系形成了安全耐用、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六大指标,评价等级在一星级之前又增加了基础级,形成了4个级别的评价等级体系。此次修订之后的新版《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见表3)。

三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要条款对比.jpg

2021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新标准下星级之间的区分认定更加明确,增量成本差异明显(见表4)。

新标准下各星级绿色建筑主要指标和增量成本估计.jpg

3. 融资配套变革,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调发展

(1)中央和地方对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整体利好

在中央层面,202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将绿色建筑项目及购置消费、绿色建材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

此外,对绿色建筑的界定,不再强制要求绿色建筑达到二星级及以上,只要求达到有效期内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即可,相较于2015年版绿色建筑须达到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的要求有所放宽。

(2)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发行量激增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迅速增长是外部环境和房地产企业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在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升高,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二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房地产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绿色债券逐渐成为企业探索绿色发展、产业优化的基础。

(3)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除传统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之外,各大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探索以绿色建筑为标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22年3月29日正式设立中信证券-上海中海国际中心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50.01亿元,并获超额认购,通过碳中和撬动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实力可见一斑。2019年4月,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推出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运行评价星级标准。马鞍山农商银行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出了绿色住房按揭贷款,推动当地建筑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其中“大溪地伊顿庄园”项目,由马鞍山农商银行对证书进行审核,并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上进一步确认,认定无误后给予楼盘3亿元的按揭贷款准入授信。

在线留言